刊名:研究生教育研究
曾用名:教育与现代化
主办:中国科学技术大学;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
ISSN:2095-1663
CN:34-1319/G4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期刊分类:高等教育
期刊热词:
培养与质量保障
[1] "Graduate Schools Respond to COVID-19: promising pathways to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STEM education". NORC. Jan 2021.
受访研究生院比较认可网络会议替代线下会议的便捷性和有效性,在一些计算科学领域,学校成功利用视频会议和在线协作软件,确保相关专业学生顺利完成科研。诸如工程、医学、生物科学等对学生实地走访和动手操作要求较高的领域,学校利用教学视频、开发VR技术等确保学生提前动手操练,力争有效衔接疫情后的教学内容。
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促使研究生教育在教学、科研、学术咨询等不同环节随机应变,顺势而为。有哪些被迫无奈的举措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?哪些创新之举还能延续到后疫情时代?本文以 NORC机构的研究报告为例,为您详细介绍。
为了顺利完成从课堂到网络的教学转移,几乎所有受访研究生院都组织教师参与网络授课培训,包括设备和软件平台使用、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管理等内容。82%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学院为研究生助教提供了培训,重在提升网络教学效率。与之相对,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的相关培训较少,只有不到七成的受访研究生院有相关举措。在落实网络教学方面,一些研究生院的方式较为特别。
图片来源:unsplash
主要参考文献:
网络教学在后疫情时代注定大放异彩,与之配套而生的过程性评价策略也将得以延续。在网课类型方面,受访研究生院对异步网络课程情有独钟,认为其“兼顾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不同的学习进度”,同时“更有效结合线下教学、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等”。
具体来看,研究生院倾向于采用内嵌数据跟踪和分析功能的网络教学平台,从而精确监测学生的学业表现、作业完成情况、教学反馈和课堂参与度等。一些研究生院要求教师在每次网络课程中融入学生学习评价环节。有些研究生院要求,学生完成演讲阐述、论文开题报告、论文答辩后,任课教授需要通过网络视频,向学生“当面”反馈表现情况,加强沟通联系。
学生幸福,依然守护
纵览受访研究生院在疫情期间的创新举措,NORC在报告结尾处写道,在网络大背景下,摒弃模板套路化的“创新”,尽可能加入“真实的、人与人的接触”,这是学生认可且能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功效的举措的显著特征。
尽管如此,在线咨询却呈现了出乎意料的优势,“在线咨询时间安排灵活,效率更高”“利于教师定期跟踪学生学业学习或论文写作进展”,即使多数院长并不认可在线咨询能取得圆满的效果,但不少研究生院均表示会将其与线下相结合,“扬长避短,以作为咨询工作的常态”。由于教师居家办公,视频总会“暴露”其生活场景,这一与学术工作极不相称的画面却意外地拉近了师生关系。报告显示,调研过程中,不少师生认为真实生活下的场景有效加强了双方的共情能力。任课教师或咨询教师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“学术权威”,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科研重压下协调日常生活,“这是未来线上线下咨询结合的重要关注点。”
注:异步网络课程,区别于在线直播课程,它需要教师制作录播课程、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料、设计在线练习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模块,并利用交互式学习平台作为依托。
科研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内容,对于STEM领域尤其如此。在实验室研究、田野调查等大受影响之下,引入网络平台和政策创新等是竭力维系该培养环节的有效措施。
在疫情缓和时期,学校制定了满足防疫需求的临时政策,例如分时段开放实验室,并严格限制人数,某受访研究生院院长表示,“我们要求每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教师为同一批人,以预防病毒传播的范围。”这一举措却带来了意外的收获,不少依此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生院发现师生和生生建立了更友好、亲密的关系,利于学校营造归属感强烈的校园文化。
在疫情前,高校为研究生配备较多的是兼职校园心理医生或咨询师,疫情时他们则转为全职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,某研究生院院长表示,“学生普遍表示有专人可以倾诉烦恼或咨询心理问题的体验很好,学校也将在疫情后设立全职心理医生制度。”有些研究生院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,或是拥有具备心理工作经验的学生义工,随即以自主参与为原则组织这些研究生为同学(包括本科生)提供在线心理辅导。 文章来源:《研究生教育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yjsjyyj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3/7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