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期刊信息】

Message

刊名:研究生教育研究
曾用名:教育与现代化
主办:中国科学技术大学;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
ISSN:2095-1663
CN:34-1319/G4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期刊分类:高等教育
期刊热词:
培养与质量保障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新版学科专业目录:新在何处,如何落实(2)

来源:研究生教育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27

作者:网站采编

关键词:

【摘要】编者按 近日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《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(2022年)》,同时印发了《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》。这是我

 编者按

 近日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《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(2022年)》,同时印发了《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》。这是我国自1983年首次制定《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、专业目录(草案)》以来,发布的第五版学科专业目录。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、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,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和规制功能。为此,有必要对新目录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加以分析。

 目录的编制或修订是对现实和未来的规范。目录修订完成后,通常会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,在适应环境变化与需求上会有一定滞后性。同时,目录文本在形成或修订中,常会面临理解的不完备性和预见的困难性等困境,成型的目录势必存在一定局限性。新目录实施过程中,目录制度的自我完善与更新影响着政策目标实现,需要我们重视目录及配套制度的持续修订。

 新目录实施中,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平衡好遵从目录与主动作为的关系。以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为标志的一系列学科专业调整管理制度,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提供了程度不等的学科专业自主设置空间,但目录依然是各单位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。以新目录为指引建设高质量的学科专业体系,要求培养单位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、基本程序及发展规划。具体而言,一要处理好学科专业增与减的关系,抑制规模扩张的冲动,存量学科专业重点做好内涵建设,新增学科专业应将国家需要、学校发展定位以及已有学科基础等综合因素作为前提条件。二要建立严格科学的审核程序、调整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,对新设学科专业的必要性、可行性、特色优势、资源约束条件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充分论证,减少人为因素对学科专业设置的影响。三要处理好学科专业短期调整与长远建设之间的关系,因应目录调整周期缩短变化,培养单位应将学科发展长期规划与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有机衔接,保持战略定力,不盲目跟风,构建具有自身特色、优势明显的学科布局,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。

 (作者:李海生,系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)

目录变化:数量调整与内涵优化结合

目录功能:规制指导与分类统计并重

 规制指导与分类统计并非一对矛盾范畴,新目录实施中处理好两者关系,重点在于同时发挥好目录的规制指导与分类统计功能。学科专业目录有较强的规制功能,既受历次目录的惯性因素影响,也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治理体制使然。我国虽为研究生教育大国,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明显,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。为确保人才培养口径同一和基本质量底线,需要有基本的国家标准作为规范,学科专业目录的规制引导不可或缺。而高校发展水平较大的差异性,又决定了规制功能不宜“一刀切”。对不同水平的培养单位,需要适用不同的标准,规制程度应有所不同。对于高水平培养单位应降低目录规制程度,赋予他们更多自主权和足够的灵活性,为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留出更大的自主探索空间。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在实践中早已突破学位授予、人才培养的原始功能,在学科建设、师资评聘、知识管理、学科评价、院系设置等方面发挥着指挥棒作用。这种“功能过度”现象对目录的本质功能产生了干扰。明确目录功能定位,需要在目录实施中有意识地防止目录的功能越位,缩限目录的非本质功能。

目录落实:基本遵从与自主探索并行

 不同类型培养单位学科专业建设自主探索的路径选择应各有侧重。经过多次学位授权改革,国内32所办学水平较好的高校,在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和动态调整上获得了较大自主权,这类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应防止“任性”,重心应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聚焦知识创新和学科交叉,同时为我国学科专业目录建设提供制度、机制等方面的成功范例。而对其他培养单位而言,应运用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以及自设二级学科权力,注重学科专业内涵建设,探索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、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做法和成功经验。在学科专业建设调整过程中要力避唯目录倾向,防止将学科专业的调整简单理解为规模、层级、种类及结构等方面的变化,而仅进行单纯的数量增减。概言之,培养单位在遵从基本目录指引的基础上,既要运用好主管部门提供的政策和条件,在政策空间内大胆探索,发挥最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;同时也要自觉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,有序推进学科专业的健康发展。


文章来源:《研究生教育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yjsjyyj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7/760.html


上一篇:北京大学举行智能学科建设20周年大会
下一篇:16所高校申请增设纪检监察学院!学什么?谁来教